同事间聊天有个特点,总能把话题引到孩子教育上。比如,选择哪个学校更好,怎么进入更好的学校。不少同事,孩子刚出生,就倾尽全力买了学区房。这是在城市。
到贫困村采访,笔者常听说,一些年轻父母不是不想在农村发展,可为了让孩子到县城上学,只能到城里打工,经济来源不稳定,生活成本还很高,颇为不易。
其实,一到入园、入学的时节,类似家长在幼儿园前连夜排队、为面试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新闻,就成了热点,还有“入公办园难、入民办园贵”,择校难、“大班额”等声音,也总能听到。的确,但凡事关教育,点点滴滴都牵动人心。
且问,家长们如此焦虑,是因为孩子没学上吗?显然,绝大部分不是。说到底,更多的是为了“上好学”操碎了心。什么是“上好学”?简单说,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。
这些年,我区无论是财政支持,还是项目实施,从“全面改薄”到农村中小学供暖设施改造……各个方面秉持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的理念,为编织教育公平保障网作出了更多努力。截至2017年底,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633所,在校学生86.5万人。其中,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.93%,六年巩固率96.02%,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7.07%,三年巩固率95.02%,全区22个县(市、区)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,全部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。
可以说,全区“有学上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。但是,县内基本平衡了,城市与乡村之间、川区与山区之间的不平衡,仍是问题。比如城镇大校额、大班额、农村小校额等现象最直接地表明:我区区域、城乡、校际、群体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仍然较大。教育资源、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,教育发展不平衡,特别是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、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,不仅制约我们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,而且有的甚至成了民之“疾苦”,与人民群众对“上好学”的更高需求存在差距。
差距是痛点,也是导向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、不快乐、不满意,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,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。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其中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不仅仅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,促进教育公平,而且推动教育高水平、高质量惠及人民群众,无疑是应有之义。
怎么满足这些期盼?盯住问题,回答好问题。比如,在学前教育上,重点解决普及普惠问题;对义务教育,重点解决优质均衡问题。以更大的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,下大力气调整优化教育公共资源配置,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大力提升乡村及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,逐步缩小区域、城乡、校际差距,实现“更好的教育”。只要切中了群众的难点、痛点,把工作做到群众关心处、落到实际变化中,就一定能满足老百姓对更好教育的期盼。(杨柳风)